名称由来

  株洲古称建宁,后又名槠洲,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。“株”字可能取自株田之“株”。株洲、株田相距数里,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。“洲”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 洲之“洲”。联缀而成地名。一说因地多槠木,且“槠”、“株”同音,故又名“槠洲”。自南宋绍熙元年(公元1190年)正式定名株洲后,株洲之名沿用至今。

教育文化

  至2019年年末,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11所。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毕业生511人,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26953人,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(教育系统口径)8451人,普通高中毕业生19678人,初中学校毕业生37387人,普通小学毕业生42834人,在园幼儿15.3万人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%,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.2%。各类民办学校999所,民办学校在校学生19.1万人。发放国家奖学金、助学金2700.9万元,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4.3亿元。

方言文化

  株洲方言(湘语-新湘语;赣语、客家话):株洲主城区方言介于长沙方言和湘潭方言之间,但县市方言受赣客方言影响较大,比较难懂,五里不同音,难以沟通。一般而言,湘东地带的山区方言多半为赣方言、湘方言、客家方言及当地土话相互融合而成,成分较为复杂,如醴陵话,整个来说很难把它归入湘语或赣语,可又都同时具备湘语和赣语的一些特点。